时代的变化总是风起云涌、迅猛无常,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,为了表现其抱负和对理想的选择,使其名达到“名如人”和“名言志”的效果,有人会毅然选择改名。
徐悲鸿原名徐寿康,中国著名画家。从小家境不好,没有上过正规的学校,但他从小就爱好画画。为了在社会上谋生立足,常做苦工的他非常想进“洋学堂”读书,可家里没有钱供他上学,别人又不肯借钱给他,他深感世态炎凉,前途渺茫,不禁悲从中来,犹如鸿雁哀鸣,于足,他改名为“徐悲鸿”,立志发愤求学,靠自己的才能立身于世。
言志改名有两种倾向:个人倾向和国家民族倾向。徐悲鸿的改名就是以个人倾向为主。在这种倾向方面,还有不少改名的例子。
晚唐号称三罗之一的罗隐,原名罗横,他能诗善文,颇负盛名,且恃才傲物。他曾嘲笑朝廷公卿权贵:“是何朝官?我脚来笔,亦可敌得数辈。”正因为如此,所以10次应试皆不第。而与罗横完全不同的是,一个耍猴的因得到唐僖宗的喜欢而官居要职,这对罗隐自然是很大的刺激。于是他归隐乡林,并改名为“隐”。
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,原名洪仁坤,后改为秀全。因“秀全”二字是由“禾乃人王”四个字组成,而其中“禾”谐音为“我”。于是“秀全”便解为“我乃人王”。其意一目了然,这反映了他非凡的抱负和追求。
革命时期的爱国知识分子李公朴原名李永祥,其兄弟四人从大到小按“仁义康祥”的顺序命名。后受到新思想的影响,不满“仁义康祥”的封建意识,便改名为“公朴”。“公朴者,公仆也。”表示他愿做人民的公仆。
徐特立,原名徐懋恂,又名徐立华,著名教育家,延安时期的“五老”之一。在他年轻时期,有一次在乘船途中看见船中多名乘客对船工态度蛮横,他因对此极感不平,就自诫自己若能中举及第,只当教员,不当欺压百姓之官,并取“特立独行,高洁白守。不随流俗,不入污泥”之意,改名为徐特立。
由于国家民族倾向而改名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。如萧楚女原名萧秋,中共早期著名的宣传家。后在湖北时,因对屈原《离骚》“勿反顾以流涕兮,哀高丘之无女”之句颇有感触,便毅然改名为楚女。以“楚女”为名,表示其为国奋耳一生,奉献自己的无私胸怀。
周立波,原名周绍仪、周风翔,著名作家。 20岁时投身于革命,之后参加鲁迅领导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,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。随后,他便立志在现实主义文学领域有所作为。为了时刻鞭策自己,他以英语Liberate(解放)一词的读音“立波’’作为名字,终生使用。
著名科学家彭加木,原名彭家睦,其父为他取此名是希望一家团结和睦。可长大后作为时代知识分子的一员,他同样有着强烈的献身祖国建设的情怀。1956年,他自动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,并要求从上海调到新疆工作,他下决心正式改名为“加木”。他说:“加木合起来就是-架,字,我要在上海和新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,跳小小家庭到新疆去,为新疆建设添材加木。
邹韬奋,原名恩润,著名新闻记者、出版家,杰出民主人士。他在上海主编《生活》周刊时,改名韬奋。“韬”是韬光养晦,“奋”是奋斗不息,他用这两句话来激励自己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多作贡献。
对言志改名来说,不管是个人倾向还是国家民族倾向,都能表现改名者的思想和志趣,促使改名者在名字的激励下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。